大寒时节,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自若军联勤保险部队第941病院,上校政事委员陈卓跟往年通常,翻看、擦抹着一册厚厚的相册。 “这100多张像片是从1951年起,咱们的高原医疗队到各处巡诊留住的,70多年了,一代代医疗队员深切迢遥地区和牧区,为大家行状和保险。”陈卓说,每一张像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固然像片上的老一代队员都退休了,但刻下病院的每一位医务东谈主员都在传承和走漏着老高原医疗队的精神。 图为1992年绘画的高原医疗队所到地区暗示图(翻拍图片)。李隽 摄 该院的前身是中国东谈主民自若军第一野战军
大寒时节,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自若军联勤保险部队第941病院,上校政事委员陈卓跟往年通常,翻看、擦抹着一册厚厚的相册。
“这100多张像片是从1951年起,咱们的高原医疗队到各处巡诊留住的,70多年了,一代代医疗队员深切迢遥地区和牧区,为大家行状和保险。”陈卓说,每一张像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固然像片上的老一代队员都退休了,但刻下病院的每一位医务东谈主员都在传承和走漏着老高原医疗队的精神。
图为1992年绘画的高原医疗队所到地区暗示图(翻拍图片)。李隽 摄
该院的前身是中国东谈主民自若军第一野战军一军卫生部所属的3个卫生治疗所,曾奴隶大部队转战陕甘宁边区,为保卫延安、保卫边区和自若大西北作念出了积极孝敬。建院之初,琢磨青海地区迢遥、环境尽力、卫生医疗条目差的骨子,组建了一支东谈主员变换、组织不散的高原医疗队,为高原大家送医送药,斥逐病患。
1992年,这支高原医疗队被原兰州军区授予“高原爱民规范医疗队”荣誉称呼,部分医疗队员先后荣获“高原规范军医”“最好意思新期间改动军东谈主”等称呼。如今,病院历经屡次整编,已成为集医疗、教会、科研、胁制、保健于一体的空洞性三甲病院。
说起这本相册,年近60岁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冯恩志和皮肤科主任刘军回忆满满,30多年前同为高原医疗队队员的他们,给中新网记者论说了许多老像片背后的故事。
回思起1992年第一次上高原的气象,冯恩志仍水流花落:“一天资历四季,喘息都辛勤,战士们因为始终缺氧指甲都是反甲,条目很差,孩子们很尽力。”
“其时青藏公路已修好,但因收支藏的大车多、车流量大,每五年就要进行翻修。”冯恩志回忆,其时他们的任务便是为翻修公路的原武警交通官兵和一齐大家提供医疗保险。
“那年我在五谈梁呆了一个月,方圆百里荒郊野外,战士们都住地窝子,瓜果蔬菜很少,孩子们养分不良,生病了很容易感染。”他说。
除了保险青藏公路沿线,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亦然医疗队常去的场所。
贵府图为2010年刘军(右二)与藏族老东谈主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从1994年驱动巡诊,那时期从西宁到玉树坐车最少要3天,搭个帐篷便是病院,老自若车搭个篷子便是手术室,迢遥牧区更是缺医少药。”刘军指着一张老像片说,“咱们每到一个场所都会去临近的帐篷里望望,给老庶民义诊,留存一些药品,很受老庶民接待。”
刘军说,多年前,在去玉树的路上,他们看见路边一个80多岁的老东谈主拄着双拐动作未便,初步会诊是风湿性枢纽炎,他们给老东谈主留住了些药物后连续起程。完成任务复返途中,这位老东谈主在路边拦停了医疗队的车辆。
“老东谈主的男儿告诉咱们,自车队离开后,老东谈主每天都会揣着哈达在路边等,来了军车就要拦下来望望是不是咱们,就思给咱们献个哈达。”刘军说,那处风很大、很冷,老东谈主的行径让他感动了许久。
近几年,冯恩志和刘军依旧会跟高原医疗队去青海各处巡诊,每到一处,他们都会直呼“变化真大”。
“前两年我又去了五谈梁,兵站都是楼房,通了氧气,药品保险是标配,蔬菜瓜果也不是极度物了。现如今的五谈梁都成了城镇,餐馆、加油站、超市应有尽有。”冯恩志说。
“昔日出门巡诊,都是医师背着小药箱,病东谈主多时带的药就不够用。如今方舱病院几辆车拉起来便是身手皆全的病院,查验室、B超、手术室都有。”刘军说,国度的重大和经济的发展让迢遥牧区不再缺医少药,牧民们我方驾车来省城病院看病也不罕见。
据统计,高原医疗队从1951年起,先后巡诊高原500多遍,参与队员4000余东谈主,总行程250多万公里,行状青海大家65万东谈主次。(完)